逐梦笔记 | 朱燕鹏:“广东省优秀学生”的9年中大科研路
朱燕鹏
2020届博士毕业生
有机化学专业
研究方向:功能纳米碳的精准合成与表征
导师:王娇炳教授
逐梦成就
★ 在JACS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关于六重[7]螺烯的研究论文
★ 连续两年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芙兰优秀论文奖学金
★ 被评为2020年广东省优秀学生
★ 博士学位论文《六重[7]螺烯的设计,合成与表征》被评为2020 年中山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评语
“朱燕鹏同学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认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刻苦钻研具有挑战性的科研课题,勤奋努力,在 JACS 和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数篇关于手性纳米碳的科研成果,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执行力。博士学位论文写作客观真实,逻辑性强,相关研究成果在纳米碳的精准合成领域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王娇炳教授
科研心得
科研起点,九年中大化院人
本科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现化学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在本校直博,攻读有机化学专业。
确定研究方向,科研披荆斩棘
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主要是超分子化学和分子纳米碳化学。
前者是我直博前两年的主要研究方向,超分子化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设计一些小的分子模块,这些模块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构建一个有趣的有序体系。
后三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分子纳米碳的设计与合成。如果说超分子化学是利用模块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构建一个有序的体系,那么纳米碳化学则是利用前体的预组织和高效的成键反应构建独特的纳米碳分子。
当然,这一转变并非水到渠成,中间有一段难受而漫长的尝试期。在长达半年的实验失败中,我不断鼓励自己要坚持,并且通过调研文献和总结失败经验优化条件,最终幸运地找到了最关键环节的解决办法。
总而言之,如果确定了课题的方向设置没有问题,那就咬牙坚持,同时不断总结和反思。
直博学习生活,亲身体会分享
当初选择直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听从导师的建议,直博时间比较长,可以安心、深入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直博期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或者做实验,或者看文献,偶尔开小差玩玩游戏。作息时间相对固定,一周工作六天,每天早上八点左右到实验室,晚上十点半离开实验室。周日是难得的休息时间,或者睡懒觉,或者去打打球,或者散步。
对于想要读博士同学的建议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对自己从事的研究有兴趣。从兴趣转化来的动力往往是最纯粹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第二,要善于规划时间,合理安排做实验和看文献的时间。比如说可以利用细碎的阅读一些能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文献,利用完整的实验间隙(2小时以上),细读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重要启发的文献。
第三,要有独立的批判思维。做实验前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它对这个领域有什么推动作用,别人已经做到什么程度?
第四,劳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和乐趣。
科研路上排雷,干货收获满满
读博相对于本科最大的收获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思维。本科的学习就像筑基,而读博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一栋有自己风格的毛坯房。就像这栋简单的房子以后会陪伴我们一生,博士阶段建立的科研思维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科研生活或者处事方式。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
论文书写心路历程
我的博士论文是我博士阶段后三年的研究工作,即分子纳米碳的设计与合成。这个课题的完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难受期:在课题的开始阶段,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反应条件选择不当以及前体分子设计不合理等等,这个阶段最考验的是自己的恒心和信心。
学习期: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课题进入了中期阶段,目标分子已经获得,但是摆在我面前的挑战是如何表征它。因为我们课题组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很多基本的测试表征我都要从零开始学起,包括单晶解析、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测试等等。其实现在想想,这个阶段可能是我博士期间的蜕变期,从只会做有机合成到熟练掌握一些科研必备技能。
平和期:课题顺利完成后,要考虑的是怎么讲好一个故事。将自己的工作总结归纳,条理清晰地讲述或者书写出来。这个阶段要多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如何叙述自己的故事,想想自己的故事相对于他人的有什么特点(创新点)。
论文书写经验分享
写论文时要注意三个点:
(1)逻辑清晰,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写自己课题的故事;
(2)注意细节,包括引文格式、图片格式等等要统一。如果遇上不是很熟悉自己研究领域的审稿人,那他们会挑的问题就是写作格式上的问题;
(3)提炼语言。写论文其实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和提炼,重在对实验结果的论述(包括讨论和叙述),不能简单地平铺数据,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解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学研究前路漫漫,需要我们的不断钻研和探索!
文案 / 朱燕鹏 何健佳 伍睿翘
图片 / 朱燕鹏
排版 / 蒙飞妃
封面 / 陈梓涵
责任编辑 / 阳雅婷
初审 / 李心宇
审核 / 谭海燕
审核发布 / 冯双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lixinyu25@mail.sysu.edu.cn